不为「八风」所动 方能宠辱不惊
阅读:76回复:0
发布于:2025-06-26 18:30
「荣宠」和「侮辱」,两者看起来好像一对矛盾的形容词,但老子认为施之于人身上,却同样地造成了「惊恐」,一样会使人惶恐不安。这到底是什么一回事?老子《道德经》第十三章说:「宠辱若惊,贵大患若身」,意思是无论是受到别人施予的「荣宠」,还是「侮辱」,都好像受到惊吓一样,那是因为我们常常把「宠辱」看成跟生命一样珍贵的东西。在老子的角度,没有任何东西比生命更加可贵,而我们视「宠辱」如生命,自然便会珍之重之,或怕它离我而去,或怕它加之我身。于是,无论得之失之,都一样会担惊受怕。
苏辙(zhé),即苏东坡弟弟子由,在《老子解》中指出,古代的「达人」,「宠」和「辱」并不是「两物」,它们是一体两面——「辱」生于「宠」。只不过,世人不能领悟这个道理,于是认为「辱」就是坏事,而「宠」就是好事,却没有想到今天能「宠」你的人,明天一样能「辱」你。一个人整天在你面前搬弄是非,对你百般阿谀奉承,他日在你失势之后,一样会到别人跟前说你不是。这个「来说是非者」,根本就是一个「是非人」! 传说苏东坡与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至为友好,常谈禅论道。有一日,东坡自觉修持有道,悟破红尘,于是便使书僮过江,把自己一首新诗作送给佛印:「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。八风吹不动,端坐紫金莲。」 这是一首展示禅悟的诗作。「八风」就是「称(称赞)、讥(讥笑)、毁(诋毁)、誉(赞誉)、利(利益)、衰(衰减)、苦(困苦)、乐(快乐)」八种「宠」与「辱」的境界。因为它能影响人之情绪,故佛教把之形容为「风」。人面对这「四顺四逆」之风,心情自然是时起时伏。而这情绪一起,人自然就会迷惑于其中,判断力也会有所偏差,错事坏行也因此而起。 东坡本来洋洋自得,以为当获得佛印的赞美。可是,一看到书僮带回来的佛印批语,东坡便气得要马上坐船渡江找佛印理论。原来,佛印批了两字——「放屁」。 是可忍孰不可忍,东坡满心欢喜,想讨个赞美,却换来佛印无礼二字,谁人能忍呢? 这时,佛印回答道:「你不是说『八风吹不动』吗?怎么『一屁就打过江』了呢?」东坡一听,也领悟了,会心微笑。 原来,就像老子说「宠辱」之所以为大患,因为我们「有身」,假设我们「无身」,又怎会有「宠辱」之患。假如东坡真能做到「八风不动」,自然不会为追求佛印给予的「荣宠」,同时也不会因为佛印的「侮辱」而「一屁过江」。因此,真正的看破是不当「荣宠」是一回事。别人宠我,我如是自在;别人辱我,我也如是自在。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