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lovexiqiao的个人空间 - 溪桥 - 我们爱西樵
直:正直;谅:信实;多闻:学识渊博。【释义】为人正直信实,学识广博。语出《论语·季氏》:“益者三友,损者三友。友直,友谅,友多闻,益矣。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损也。”【例子】损友无情是非不断,益友利己直谅多闻【相似】《弟子规》:“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”

14:22 来自版块 - 学习

不忮(zhì)不求,忮指嫉妒,求指贪求。语出《诗经.邶风.雄雉》:「 不忮不求 ,何用不臧(zāng)?」不嫉妒,不贪求,怎会不美好呢?后来多用来形容淡泊无求,不做非分之事的处世态度。

14:08 来自版块 - 学习

【释义】对祖先创制的典章制度数得一清二楚,却忘掉了自己的祖先是谁。【例句】数典忘祖的人往往缺乏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,容易迷失在多元化的世界中。《左传·昭公十五年》记载了一个故事:晋国典籍官籍谈被派遣到周朝参加葬礼。周景王设宴招待他,并问为什么没有礼物朝贡。籍谈说晋国在受封时... 全文

前天13:42 来自版块 - 学习

《论语·卫灵公篇》子曰:“当仁不让于师”【译文】孔子说:“遇到可以实践仁道的机会,对老师也不必谦让。”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,不推让。

前天09:09 来自版块 - 学习

明心见性,万法归一修心炼性,抱元守一存心养性,执中贯一洗心移性,默祷亲一坚心定性,清真返一

01-09 13:43 来自版块 - 学习

出自《六祖坛经》 机缘品第七:“大圆镜智性清净, 平等性智心无病, 妙观察智见非功, 成所作智同圆镜。 五八六七果因转, 但用名言无实性。 若于转处不留情, 繁兴永处那伽定。”如上转识为智也,教中云: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,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,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,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。... 全文

01-05 18:07 来自版块 - 学习

六根(六门)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尘(六境)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识:眼界识、耳界识、鼻界识、舌界识、身界识、意识六根接触六尘产生六识

01-05 13:06 来自版块 - 学习

礼者,示人以曲也。己弯腰则人高,对他人即为有礼。因此敬人即为礼。古之“禮”,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。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,礼之精要在于曲。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

01-02 12:46 来自版块 - 学习

“晨则省,昏则定”这句话意思是说,早晨起床后要看望并问候父母,晚上睡觉前要安顿父母就寝,使得父母能够安心。相似句子:“晨昏定省”“文王定省”

2024-12-30 18:09 来自版块 - 学习

在《金刚经》中,世尊曾五问须菩提:「如来有肉眼不?如来有天眼不?如来有慧眼不?如来有法眼不?如来有佛眼不?」此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便是所谓的「五眼」。佛眼是最圆满之眼,佛眼能够洞见一切,也能对治一切,是最究竟的证量,一切圆满,一切具足。弘一法师说:肉眼看世界,全是名利;天... 全文

2024-12-29 12:21 来自版块 - 学习

丰子恺《谈自己的画》文中写到:「我看见世间的大人都为生活的琐屑事件所迷着,都忘记人生的根本;只有孩子们保住天真,独具慧眼,其言行多足供我欣赏者。」独具慧眼,这个已被普遍使用的成语,据说就出自于此,后来被广泛采用,意思大概就是赞美他人「具有独特的眼光与见解」。丰子恺既为虔诚佛教徒,... 全文

2024-12-29 12:15 来自版块 - 学习

富莫富于蓄道德,贵莫贵于为圣贤。贫莫贫于未闻道,贱莫贱于不知耻。不要以俗人所谓之贫贱而气馁,须以圣人所言之贫贱来勉励自己,警惕自己。芝兰生于幽谷,不因无人而不香;君子处世修道,不因贫困而改节。

2024-12-27 12:35 来自版块 - 学习

四书五经,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。四书又称为四子书,是指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。五经是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礼记》《周易》和《春秋》。在战国时原有“六经”的说法,为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礼记》《乐经》《周易》和《春秋》,而《乐经》很早就亡佚了。南宋的理学家朱熹取《礼记》中的《中庸... 全文

2024-12-26 17:25 来自版块 - 学习

《六祖坛经》慧能云:“汝既为法而来,可屏息诸缘,勿生一念,吾为汝说。”明良久,慧能云:“不思善,不思恶,正与么时,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?” 惠明言下大悟。「在不思善、不思恶的情况下,什么是你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呢?」这个本来面目就是「明心见性」的「心」和「性」。「心」是智慧,「性」... 全文

2024-12-24 20:26 来自版块 - 学习

一种年龄的计算法,与周岁、实岁相别。虚岁:人自出生即算一岁,以后每逢春节即增加一岁,因此会比实际年龄多出一岁或两岁,所以称为「虚岁」。虚岁十六岁(含)以上,称为乾、坤,以下称为童、女。

2024-12-23 14:39 来自版块 - 学习

“戒慎恐惧”,语出《礼记·中庸》:“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莫见乎隐, 莫显乎微, 故君子慎其独也。” “戒慎恐惧” 的思想修养,就是“慎独” 的功夫。

2024-12-12 18:42 来自版块 - 学习

佛门三千威仪,八万细行,皆不出行、住、坐、卧四者,所谓行如风、立如松、坐如钟、卧如弓,此四威仪,正是行者日常举止所应遵循的仪则。「威」以德显,由严持戒行,众德威严,有威可畏,故非强横势力之威。「仪」以行表,由动静合宜,举止安详,故有仪可敬,非虚伪诈现之仪。具足威仪,谨慎庄重,自然... 全文

2024-12-11 18:13 来自版块 - 学习

“人定胜天”,是现代中国人很熟悉的成语。一般都会把它理解为:人一定能够战胜天。其实,「人定胜天」是来源于「人定则胜天」的。而且,「定」和「胜」的含义也需要仔细地探究,才能厘清古代中国人关于「人天关系」的认知,有利于我们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,有利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建设。定,是「... 全文

2024-12-09 12:01 来自版块 - 学习

关键词:贤圣、无为法、有差别。让我们以无为法为指引,共同修行佛法智慧,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。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界、面临何种困境,都要牢记佛法的核心精神——包容、平等、慈悲与智慧。

2024-12-01 23:48 来自版块 - 学习

【原文】惠能向别驾言:“欲学无上菩提,不可轻于初学。下下人有上上智,上上人有没意智。若轻人,即有无量无边罪。”【释义】地位低下的人往往也会有过人的真实智慧,地位显赫的人也会有智慧被埋没(mò)的时候。"下下人"与"上上人"是对人的分别。人性... 全文

2024-11-29 23:35 来自版块 - 学习

最近来访

(1)
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