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句壮志凌云的口号正在西樵山下震响:“文翰樵山·最岭南”!这是南海西部的广告,更是文化南海的宣告。
文化南海再次从西樵出发。这不是偶然,而是历史的逻辑和经验。因为文化南海从西樵发源,震撼世界的南海故事也从西樵开始。
历史说:未有珠三角,先有西樵山。学者说:西樵山是珠江流域从野蛮走向文明的灯塔。考古学早已证明:远在六千多年前,西樵山文化的渔火在随波逐流、光耀南洋的同时,也沿西江水道逆流西进,烛照广袤的云贵高原……
而近代史上的西樵,更是爆发出惊心动魄的文化能量。西樵山下的三湖书院与岳麓书院、白鹿书院三足鼎立,哺育了众多影响历史的名字。从三湖书院出山的康有为高举西樵山文化的火炬,在远离故乡的北京掀起了“公车上书”的滔天巨浪。尤为让人惊讶的是,康有为并非西樵文化的“独行侠”。他的变革理想得到了另一位西樵之子的响应——— 从海外学成归来的陈启沅,在家乡西樵创办了中国缫丝业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——— 继昌隆缫丝厂,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。作为近代南海两个最重要的文化符号,康有为代表文化理想,陈启沅代表产业实践。从这里出发,此后的南海便如同一列呼啸的火车,在文化和产业铺就的高铁上风驰电掣。
“春尽花魂犹恋石,雨馀山气欲吞湖。”这是梁启超笔下的西樵,亦是南海的景象与风范。西樵有很多雅号,比如茶山、仙山、名山、锦石山、理学名山;西樵有很多头衔,比如岭南四大名山之一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、国家森林公园、国家地质公园、国家4A级旅游区……但与其它名山大川相比,西樵的精华和力量在于一个“樵”字,它是薪火相传之地。
西樵传递着兼容并蓄的包容文化、传递着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、传递着敢为人先的产业冲动。南海之所以海一般浩荡,秘密就在这里。
三十年前,南海人率先举旗,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“武工队”,第一轮冲击就打出了“广东四小虎”和“南海模式”的英名。
十年前,南海人再度出击,“东西板块、双轮驱动”战略的实施,终结了南海经济只有星星没有月亮的历史,也开启了南海由虎啸到龙腾的时代闸门……
一年前,南海人推出了“狮舞岭南·龙腾南海”行动纲领,决意为谋求科学发展的中国探索一条文化引领发展的“南海之路”。南海打破行政区划,把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分为东部、中部和西部三大片区,以错位发展的方式塑造城市南海的未来。
如果把南海视为一枚运载火箭,那么,以西樵山为中心的西部,承担着发动机的使命。这枚火箭的升空,全凭它产生的强大推力。文化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子,这是文化西樵再次扮演南海变革发动机的全部理由。
也许有人认为南海以文化统领发展有剑走偏锋的嫌疑,担心南海的选择会危及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。其实两位美国杰出学者的观点足以消解人们的疑虑——— 城市学家刘易斯说:最优化的经济模式是关怀人、陶冶人。城市的意义在于贮存文化、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,而文化就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;历史文化学家亨廷顿认为:任何国家和个人,发达或是不发达,任何经济行为的最终目的,都是它的文化选择而不是经济选择。
这两位大师的理论,直接驱动了“文化城市”的启程,并从西方向全球蔓延。基于对这一趋势的清晰判断和把握,南海在确定三大片区的主攻方向时,东部被明确为广佛都市文化高地、中部被预设为现代产业文化高地、西部则全力冲刺岭南旅游文化高地。如此布局,深思熟虑,用心良苦。一旦三大片区以文化的名义胜利会师,一个划时代的南海将灿然到来。
为了腾飞,南海正在为担当发动机的西樵加注“燃料”——— 重修三湖书院;兴建南海会馆、南海博物馆;与中山大学联手,组建岭南文化研究院……不仅如此,南海也在着手制定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化评估机制,把文化思想、文化元素纳入规划编制中。与此同时,南海把文化局长调任发改局长,这一不同寻常的人事任命无疑是在强化文化对城市南海建设的引领。
“文翰樵山·最岭南”。文化南海的火箭已经在西樵成功点火,世界应该好好瞧瞧!